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6日在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竣工交付给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这艘亚洲领先、世界一流深潜水支持船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海上大深度潜水、抢险救援打捞能力得以显著提升,也使中国深水工程作业能力向世界先进水平迈出坚实一步。
这艘船总长125.7米,型宽25米,型深10.6米的“深潜号”,满载排水量为15864吨,配有现代化的直升机起降平台,可航行作业于无限航区,能在复杂海况下不用锚泊自动将船定位在指定水面,其定位精度达到30厘米。此外,140吨主动式海浪升沉补偿吊机,进一步保障了潜水打捞作业的安全和效率。
“深潜号”的最大亮点是配置了一套300米饱和潜水系统,最大工作深度可达水下300米,集生活舱、过渡舱、逃生舱、潜水钟、生命保障系统于一身。拥有12人居住舱,3人潜水钟可供3名潜水员同时进行潜水作业。
本套系统获英国劳氏证书,完全符合IMCA(国际海洋工程承包商协会)国际潜水最高标准的要求。它是目前中国工作深度最深,容纳潜水员人数最多,设计理念和配置最为先进的一套饱和潜水系统,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
同时,它还配置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最大水下作业深度可达到3000米,最大功率达到150马力,作业范围可覆盖中国70%水域,是国内唯一一艘支持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系统的深潜水打捞船舶。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表示,“深潜号”的建造完工填补了中国大深度潜水作业支持船舶的空白,将大大提升应对大深度、大吨位应急打捞、大面积溢油及其他应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更好地为国家深水救援打捞及海洋事业发展服务。
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背景知识介绍:饱和潜水
什么是饱和潜水,其优势,设备都有哪些?
饱和潜水的优点在于提高潜水作业效率,潜水者可在较大深度下进行长时间的有效作业。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自本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饱和潜水以来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现已由实验室和海上现场实验进展至实际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潜水方式。
自饱和潜水的概念确立以后,传统的、常规的潜水方式就被对应地称为非饱和潜水。
当潜水员呼吸压缩气体潜水,在一定深度处停留,在一定范围内停留时间越长,呼吸气中惰性气体在体内的溶解量越多,所需减压时间也相应增加,当机体达到完全饱和时,所需减压时间当然是很长的,从理论上来说,所需的减压时间不再增加。如果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潜水员得以长期停留在水下(或高气压下)几天乃至几十天,待预定作业任务完成后,一次减压出水。这样,水底作业时间大大延长,即潜水员可在大深度下进行长时间的有效作业。而减压时间不再增加,潜水作业效率就相应提高,这就是饱和潜水的原理。1957年起,Bond进行名为"创世纪"的一系列实验,首先予以证实。
海洋开发、海洋科学研究和水下军事设施的建造,要求潜水员能在水下尤其是在较大深度的水下长时间、高效率地工作,饱和潜水较能适应这种要求,具有这方面的优越性。
衡量潜水作业效率一般都用公式:潜水作业效率=水下作业时间/(水下作业时间 减压时间)×100%
按照这一公式进行计算,可以明显地看出饱和潜水作业效率比常规潜水作业效率高,在非饱和潜水,当深度大、停留时间长的时候,潜水作业效率更低,而饱和潜水则相反。
应当指出,对饱和潜水和非饱和潜水两者均不能偏重或偏废,而是应当根据具体潜水作业的深度,所需作业总时数,经济价值以及潜水员和设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决定采取那一种潜水方式。例如有人认为:如果潜水深度超过120m,所需作业总时数超过30h;或潜水深度虽然较浅,而所需作业总时程超过两星期,采用饱和潜水是最经济的。
在饱和潜水条件下,潜水员离开居住舱到水中某一深度进行潜水作业,然后返回居住舱,这种方式的潜水称为巡回潜水(excursion diving)(简称"巡潜")。
巡回潜水分为三种类型:从饱和深度出发向较浅深度的巡回潜水称向上巡潜,与饱和潜水深度相等的巡回潜水称水平巡潜;从饱和深度出发向较大深度的巡回潜水称向下巡潜。向上巡潜实质上是在一定深度内的减压,所以绝对不能超过规定的界限,否则将有发生减压病的危险。水平巡潜,压力无变化。向下巡潜,是增加潜水作业深度,意义较大。
潜水员下潜到比饱和深度更深的地方,并逗留相当长时间,然后可不须按特定减压步骤而安全地回到饱和深度,这种向下巡回潜水称为不减压巡回潜水。不减压巡回潜水的深度-时程极限,比之从水面出发作同样深度-时程的通常的不减压潜水,范围要宽得多,这就更进一步提高了潜水作业效率和在更大深度下进行有效作业的可能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是巡回潜水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点,目前实施的巡回潜水,一般都是不减压巡回潜水。
不减压巡回潜水的原理,可以用关于惰性气体在体内的饱和、脱饱和及过饱和的规律来解释,在水下不同深度处,机体各类组织允许的最大惰性气体张力是不同的:深度越大,允许最大惰性气体张力越大。显然,要是从饱和深度出发下潜到一定深度,然后回到饱和深度,比之从水面出发下潜同等深度,然后回到水面,其允许惰性气体张力要大得多。因此,巡回潜水允许不减压的深度-时程极限值比通常的不减压潜水要大得多。
当巡回潜水的深度-时程超过规定的极限时,必须进行减压,不然也会发生减压病。
根据饱和深度、呼吸介质、氧分压、安全系数(或M值)、所举的理论组织等条件,可求得向下和向上巡回潜水的深度-时程极限值。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已有专门计算出的"巡回深度-时程极限表"或"巡潜深度极限表"(在规定的深度范围内,巡潜次数和时程可不受限制)。巡回潜水的时间通常有两种划法,一种指从离开饱和深度开始直至回到饱和深度为止这段时间,另一种指从离开饱和深度开始到开始离开巡潜深度上升为止这段时间。实际运用则按所使用的不减压巡潜水深度-时程极限表的规定掌握。
高压潜水又叫直接潜水。采用这种方法潜水,潜水员呼吸相应的压缩气体。这类气体有氧气、空气和人工配制的混合气体如氮-氧、氦-氧、氮-氦-氧等。高压潜水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潜水方式。其最大的优点是人在水下行动较自由,可直接观察和用手触摸作业对象,因而能较准确地完成各种难度的作业。其缺点是对潜水员素质要求高,训练时间长,人处于高压环境中容易出危险,随着作业深度的增加会使减压时间延长,作业效率降低。人的生理条件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因素,大大限制了高压潜水在深潜作业中应用范围,并严重妨碍了人们向更深处进军。
按潜水程序的定型程度、潜水方法的成熟程度来划分,高压潜水可分为常规潜水和饱和潜水两种。
常压潜水又称间接潜水,即人使用保持常压的潜水器具进行潜水。这种潜水方式的优点是潜水深度不大,不需要专业潜水员,不必担心潜水病,潜水支持系统相对较少,人的工作环境比较舒适、安全等。但是常压潜水器的技术工艺要求十分高,如耐压壳要坚固,水密、安全、可靠,作业机械要很灵活等,因而作业难度较大。就应用范围看,常压潜水作业不如高压潜水作业。